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,谢绝转载
19世纪60年代,普鲁士凭借后装击针步枪在普奥战争中横扫千军,这种步枪最大的优势在于卧姿装填——士兵无需站立即可完成退壳、装弹、击发全流程,而同期英法军队的前装枪仍需跪姿操作,战场生存率相差悬殊。
1870年普法战争中,普鲁士钢炮更是大放异彩,没想到短短几年后,这些“欧洲杀器”就通过胡雪岩的采购网络,出现在左宗棠的西征军中。
01胡雪岩的“军购闪电战”堪称近代军事采购的经典案例。
他敏锐捕捉到普鲁士军备的先进性,在1874年前后,引入克虏伯12磅、16磅钢炮及德莱赛针发枪,同时盯上了美国南北战争后期发明的斯宾塞杠杆连发枪。这款全球首款连发步枪采用7发管式弹仓,在中国被称为“七响枪”,射速是传统单发枪的7倍。
展开剩余80%有趣的是,当世界第一英国,因军队中的保守主义,迟迟未换装后膛枪时,胡雪岩已通过上海洋行搞到了大批美制斯宾塞步枪,让左宗棠的楚军在装备上“弯道超车”,由于英军还在犹豫要不要换装后装步枪(之后第一款制式装备也是单打一的亨利步枪),俄国这种落后国家,在中亚地区的军队,干脆还是老式武器没变。
这种“快人一步”的军购策略,直接改变了战场火力对比。
1876年,清军收复北疆时,刘锦棠部用斯宾塞连发枪组成密集火力网,配合克虏伯山炮轰开城墙,而阿古柏军队虽有来复枪,其实仍是英俄两国提供的前装线膛枪,双方对射时,火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。正如英国外交官在《阿古柏伯克传》中的惊叹:“左宗棠的军队是中亚前所未见的近代化力量,其装备水平直逼欧洲强国。”
02其实,西征最棘手的难题不是战场厮杀,而是没钱没粮。1875年,“丁戊奇荒”席卷华北,山西、山东等五省赤地千里,饥民超过700万人,清廷财政崩溃。道光三十年(1850年),大清户部银库的储银只有187万两;1851年,太平天国运动爆发,当年军费1800万两;1853年,户部存银只剩20万两。
没钱是一个常态,所以,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,清廷共借款12笔,合计188万两,而要平定西北、收复新疆,左宗棠通过胡雪岩经手,总共借了1600万两白银。
此时,胡雪岩的角色,就从“军火商”升级为“金融操盘手”,用“金融魔术”破解困局:
胡雪岩的借款模式与现代债券发行高度相似:
第一步,所谓的银行借款,本质上是外资银行在欧洲金融市场将西征借款打包成债券,以3%-4%的利率向英国投资者募集英镑(金本位货币);
第二步:货币兑换,英镑需先兑换成墨西哥银元(银币),再经上海金融市场换成清朝通用的纹银,否则北方的商民都不认。
第三步:票号垫资,胡雪岩借助山西票号的分支网络,借助山西本土金融业的力量,把上海的白银汇兑到战区,形成一条看不见的银河,让前线军饷不缺。
最关键的是,胡雪岩建立了一条包含“清廷关税-上海租界-伦敦金融”的跨国信用链:以江海关、浙海关的关税关票为抵押,户部明确认可还款责任,以向外资银行和海外金融市场证明,自身具备还款能力和信用;由于海关和户部双保险认可,可以避免清廷中途毁约不认,那么,持续的还款,又提升了清朝债券在欧洲金融市场的信用和认可度。
031878年收复新疆后,左宗棠在给同僚的私信中评价胡雪岩:
“弟饷事全赖东南协解。论采运转输之劳,雪岩、苦农之功伟矣。至无中生有,绝处逢生,则雪岩之功,实一时无两。”
“然就筹饷而言,弟不能得于各省方面者,仅得之于雪岩。平心而论,设无此君,则前敌诸公亦将何所措手?”
言下之意,没有胡雪岩的支持,就不会有西征的胜利,可是,这场胜利也掩盖了两个致命问题:
(1)先进武器来自采购;(2)军饷军费来自外债。
胡雪岩的军火采购与金融操作,本质是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应激反应。他用商人的务实精神,在制度僵化的清廷体系中凿出一条生路,却无法解决根本矛盾:没有完整工业链支撑的“武器现代化”,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火力优势;没有主权货币支撑的“金融国际化”,终究是仰人鼻息的权宜之计。
当左宗棠的楚军凭借克虏伯大炮收复伊犁时,日本的长州藩、萨摩藩已用斯宾塞步枪完成明治维新;当胡雪岩在上海租界与洋商周旋时,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在构建欧洲新秩序。
这场看似辉煌的胜利,实则是晚清“裱糊匠式近代化”的缩影——用最先进的武器和最落后的制度赛跑,用最灵活的商人思维弥补最僵化的体制缺陷。
历史最终证明,单靠“奇人奇招”无法扭转文明落差,真正的崛起需要的是系统性的变革,而非某个天才商人的“逆天改命”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公司对个人损失大吗,配资实盘网上配资炒股,配资官网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